信息一,传统土葬被颠覆,变废为宝。目前困扰我国殡葬改革的最大瓶颈是推行火葬与改革土葬,是自愿选择还是立法强制。国家殡葬管理条例从立项修改至今已有20个年头,却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,核心问题是推行火葬是自愿选择还是立法强制。如果是前者,估计会有不少的人依然选择入土为安;如果选择后者,和谐社会、人性化改革与国际法惯例还难于找到有力的支撑。国际上90%以上的国家在推行火葬上均为自愿选择。“改革土葬”尽管从新中国的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推,也取得了不菲的效果,但也仅仅是占地面积的缩小及乱埋乱葬的治理。而这次美国的改革,将是殡葬改革史的一次革命,将会对未来的殡葬葬式选择具有颠覆性作用。用可降解棺材装尸,一个月后即可降解如泥,回归与大自然。我坚信如果我国科技工作者尽快能够研发出类似产品,一定会对土葬改革区的传统土葬产生较大影响,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。同时,也会对推行火葬区的方针政策产生影响。
信息二,美国目前的殡葬消费均价,土葬的约8至10万人民币,火葬的约为4万人民币。火葬比土葬费用节俭明显。就笔者所见我国目前的中西部土葬改革区而言,云贵川渝等省市的土葬消费,均约在5至10万元左右,包含墓地及餐饮的消费总额在10元以上者不是少数。墓地、棺木的消费占三分之一左右。与东部火化为主的地区相比,明显属于畸形消费。如果未来推行可降解棺木入土为安,即可实现有限土地的循环使用,实现“新式土葬”也不占用耕地的目标,那就为实现“土葬、火葬的自愿选择”创造了条件前进了一大步。
信息三,遗嘱预立及殡仪馆、公墓选择建立网上平台。报道说,根据来自 Y Combinator 孵化项目的「Willing」的服务网站介绍,这是一个帮助用户订立遗嘱的服务网站,它主要包含两个产品。首先是帮助用户快速在线订立遗嘱,用户只需要回答遗嘱相关的问题,例如财产分配、后事安排、遗嘱执行等,网站就会生成一份文档和一份指引,向用户讲解如何使这份遗嘱具有法律效力,整个过程只需要花费 5 分钟时间,并且该服务完全免费。Willing 的另一项服务是帮助用户寻找和比较殡仪馆和墓地的在线平台,这个过程中,Willing 也会提供符合用户要求的服务,并以此收取信息服务费用,按照创始人埃利亚姆·麦迪纳的说法:「通过网络将殡葬服务和遗产规划两个产业联合起来。」以此能够实现将美国数百万位律师、数万个家庭经营的小殡仪馆的连接。再比如 1000Memories 网站,侧重于为逝者建立社交平台,通过这一网站用户可以缅怀逝者,发表图片或者故事,通过这些来连接生者,让人们在网络中也能有一小片追思故人的空间,尽管这样的理念在现在看来并不新奇,但在刚出现时的确引发了人们的讨论。
还有,例如微软在 2017 年曾获得一项专利批准,允许利用逝者的个人信息制作 AI 聊天机器人。该技术创建了一个基于「图像、语音数据、社交媒体帖子、电子信息」等个人信息的系统,以「创建或修改关于特定人的个性主题」。如果得以实现并面向市场,这款 AI 聊天机器人便能模拟人类对话,对他人的言语做出语音或者文字回复,甚至还能通过图像和深度信息创建出 3D 模型,以实现更加真实的感觉。
信息四:火葬的弊端十分明显。该文的第一部分告诉读者,在美国,大约有一半人选择火葬。每一年,因火葬排放的二氧化碳达 36 万吨以上,一次火化所需的能量与一个人在一个月内消耗的能量大致相同。在全球很多地方,火葬引发的环境污染愈发严重,与追求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全球大背景形成鲜明对比,引起一些人对丧葬方式的思考。基于这一现实,2013 年,当马萨诸塞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卡特里娜·斯佩德(Katrina Spade)在自己的研究生论文中构想一种新型建筑时,她设想出一个「黑暗、安静和安全」的空间,在那里,逝者的遗体被自然而然分解。 随后成为城市土地的一部分,并得到妥善地管理。
中国作为世界上目前人口最多、土地极其有限的农业大国,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,火葬与土葬相比“两害相比取其轻”,火葬具有明显的优势及意义。但在人们的环保意思日益加强,能源危机此起彼伏的如今和未来,如何消除土葬的弊端,实现不消耗能源、不占用耕地,更节能环保的目标,是值得殡葬科技研发者为之贡献智慧与精力的大课题。尤其是在入土为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,意义更加重大!